明報 <家庭醫生睇醫生> 訪問王韻娜醫生
今個星期的《家庭醫生睇醫生》請來王韻娜骨科專科醫生接受訪問。王醫生喜歡研究腳部骨骼,我們由一個
case 開始:男性年輕病人,喜歡打藍球。早前「拗柴」,沒有骨折,處方藥物和物理治療。半年後,病人再次落場打球,但是腳踝關節偶然會痛。磁力共振檢查,發現關節積水,轉介骨科跟進。
王醫生指出,一般「拗柴」,大約 3 個月便會復元。如果超過半年仍然出現腫痛,需要跟進。大多數人「拗柴」都是向內側拗。醫生需要檢查外側韌帶有否拉傷、關節滑膜有否發炎或損傷。因為位置問題,進行檢查,多會使用內窺鏡。
聽到「內窺鏡」,可能大家都會聯想到膀胱鏡、胃鏡、大腸鏡等。原來,檢查腳部(如腳踝關節)那麼狹窄的地方,醫生可以使用「關節鏡」。從一個細小的傷口放入關節鏡,醫生就可以檢查軟組織有否問題、關節滑膜有否發炎。除了用作檢查,關節鏡也可引入儀器做手術(例如:清理不正常的軟組織、清走增生滑膜等)。關節鏡更有不同大小,最細小的直徑只有
1.9 毫米,適合用於拇趾或二、三、四趾關節。
除了「拗柴」、腳部跟腱(腳後跟跟腱、腳外側腓長肌腱和腓短肌腱、腳面脛前肌腱等)問題,我們也談到一個常見的腳部疾病
﹣ 拇趾外翻。拇趾外翻主要有 3 個原因:(1)遺傳因素;(2)骨胳構造及(3)鞋形影響。徵狀包括:拇趾位置變歪;蹠骨關節明顯外凸;痛楚;二、三、四趾受力,腳掌二趾骨位因為長期受壓而生繭;腳趾會因為長期摩擦出現水泡,甚至皮膚潰爛。醫生需要視乎病人狀況,作出適當治療。
如果想了解多點腳部骨骼的問題,不妨瀏覽明報健康網(按此連結)。
至於「考考你」環節,我們一邊討論腳部不同肌腱問題,一邊享用我花了數小時炆煮的牛筋。柱候牛筋牛腩的食譜,已刊登《食住行醫》專欄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