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報 <家庭醫生睇醫生> 訪問潘冬平教授
在香港,大概百分之八的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;而乙型肝炎帶菌者患上肝癌或肝硬化的風險均比正常人高。這個星期《家庭醫生睇醫生》請來肝膽胰外科專科潘冬平教授,解答一連串的疑惑。
- 乙肝帶菌者應該注意什麼?如何可以減低患上肝癌或肝硬化的風險?
- 假若患上肝癌,醫生會因應什麼決定治療方案(如:熱燒熔:針刺、微創、開腹;手術切除;或是肝臟移植)?
- 肝臟切除手術的風險包括甚麼?
- 若果腫瘤已經擴散,非手術治療(如:化療藥、標靶藥)又是甚麼?
- 除了政府的關愛基金,一群醫生也成立了肝癌基金會,旨於宣傳教育。基金除了提醒乙肝帶菌者作定期核查,也會資助公院及私院病人藥物治療。
除了講解醫學問題,當然我們也探討一下潘教授的個人經歷。肝膽胰外科絕不簡單,除了技術,還要體力。一個半肝切除手術,最少也要四至五小時;而換肝手術,更加長達十多個小時。甚麼促使潘教授向難度挑戰?他最難忘的個案又是什麼?
其實我和潘教授相識數十載,由皇仁開始,直至大學醫科,我們都是同學。這麼多年以來,一眾同學都稱他為「潘 Sir」。我特意打扮成為「學生 look」進行訪問,當然是為了配合「潘 Sir」這位老師。究竟「潘 Sir」這個綽號從何得來?
最後,通過分辨鵝肝、雞肝和豬肝的遊戲,我們談到脂肪肝的問題。肚腩愈大,患上脂肪肝的風險就愈高。如果男性腰圍超過 33 吋,女性超過 29 吋,就要小心注意。
這麼內容豐富的訪問,大家又豈能錯過。歡迎瀏覽明報網站(按此連結)重溫我們對談的片段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