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報 <家庭醫生睇醫生> 訪問黃任匡醫生


每天看症都會接受不同「挑戰」。病人會說:「我心臟不適,為甚麼不跟我做最勁的檢查?」、「我個心間中卜卜跳,不如所有檢查(如電腦掃描、磁力共振等)都做啦?清楚一點吖嘛。」

對於身體檢查,其實沒有所謂最勁檢查。醫生是會針對病人的狀況,安排合適的檢查。今個星期的《家庭醫生睇醫生》,請了心臟科專科黃任匡醫生,跟我們講解一下各頂心臟檢查的功用。

黃醫生強調,任何器官、任何檢查,都沒有最好或最準確。心臟檢查很多,包括:靜態心電圖、運動心電圖、24 小時心電圖、心血管造影、心臟超聲波、電腦掃描、磁力共振等。他指出,醫生是會因應病人的需要作出不同檢查;而每項檢查也各有優劣。

簡單來說,檢查可以分為結構性評估(心臟大小、結構正常與否等)和功能性評估(心律等)。他用了「冠心病」作為例子,簡單講解。如果病人沒有任何風險因素和病徵,醫生不會安排檢查。如果病人有少許風險因素(如:高血壓)但是沒有病徵,醫生或會安排功能性評估,如:運動心電圖。如果病人出現病徵,還有多個風險因素(如: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,醫生或會安排電腦掃描,看看血管有否收窄。電腦掃描可以顯示血管有否收窄,不過不會顯示心肌供血狀況。這個時候,磁力共振可以看到有否缺血。至於心導管檢查,可以同時進行結構性和功能性評估;不過檢查屬於入侵性,引起併發症的機會相對較高,因此只會安排高危或突發性病人進行。

 



預防心臟病,不少人都會想到進食燕麥。很多病人跟我訴苦,「水煮燕麥,無糖無鹽又無味!每朝都是匆匆吞下就算了。」其實外國早就流行 Overnight Oats(隔夜燕麥),既有營養,味道又好。做法超級簡單,更加不用開火煮食。

先要準備一個密封玻璃瓶。晚上,加入燕麥,注入牛奶、豆奶或果汁。擺放雪櫃,靜待燕麥吸收水份。竪日早上,燕麥浸軟;拌入新鮮水果、穀物或果仁,即可食用。

如果想了解多些不同心臟檢查,歡迎瀏覽明報網站(按此連結)。


 

(資料來源:明報 健康版《家庭醫生睇醫生》22-08-2016)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