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報 <家庭醫生睇醫生> 訪問鄧藹珊醫生
已經是農曆年尾了,今年最後一次由我主持的《家庭醫生睇醫生》,暫且不談病痛。我們請來婦產科專科(生殖醫學)鄧藹珊醫生,探討一下輔助生育問題。
在醫學上,「不育」的定義是甚麼呢?鄧醫生解釋,一對夫婦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,維持定期性生活(每兩至三日一次);一年以上沒有懷孕,就是不育。
確診不育,醫生會先安排檢驗(包括:夫婦病歷、女方婦科檢查、男方精液檢查等),然後探討原因。一些傳統原因(例如:女方排卵、輸卵管閉塞等問題)比較容易解決。但是若果檢驗正常,醫生就會因應需要和狀況,作出不同建議。
如果女士年紀較輕,醫生或會建議夫婦保持輕鬆心境,增加性行為次數,嘗試自然懷孕。一般來說,女性在 35 歲以後,卵子的質素開始下降。而過了 40 歲,卵子數目也顯著下降。
鄧醫生講述 2 種較為普遍的輔助生育技術,包括:人工受精和試管嬰兒。人工受精的做法是:先穩定女方的排卵期及提升卵子數目,再把男方精液直接注入女方子宮,增加受孕機會。試管嬰兒(或稱
IVF、人工受孕)較為複雜,主要分為 3 個步驟:(1)用藥刺激女方排卵;透過手術,進行穿刺取卵;(2)專家在實驗室將男方的精液樣本和女方卵子結合,培養胚胎;(3)把優質的胚胎移植女方子宮。鄧醫生補充,即使過程順利,也不一定成孕。除著女方年紀增長,懷孕的成功率也逐漸下降。
雖然醫學技術進步,輔助生育亦存有一定風險。醫生先會探討和評估,再向不育夫婦提出合適建議。如果大家想進一步了解人工受精或試管嬰兒技術,可以瀏覽明報網站(按此連結)。
(資料來源:明報 健康版 家庭醫生睇醫生 20-01-2014)
又是「考考你」環節。因為近日工作忙碌,只是簡單煲湯,給予嘉賓品嚐。「青木瓜煲牛鰍魚」營養豐富;據說它有催奶作用,特別適合產後母乳餵哺媽媽。食譜已經刊登《食住行醫》 專欄,大家不妨參考。
留言
張貼留言